本报记者 唐福勇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腾飞在即,价值链上各方亟须把握契机实现转型。
这是9月16日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在北京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变革》中透露出的信息。报告称,中国数字化医疗行业腾飞在即,预计从2014年到2020年,应用数字化医疗服务和电商的支出规模将从200亿元人民币骤增至7000亿元人民币。
报告称,面对数字化医疗市场变革,医疗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企业必须开拓思路,积极采用新的业务模式,这些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分销商和零售商、保险机构。
报告作者之一、BCG常驻上海的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夏小燕表示:“对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而言,这些变化的规模和性质以及所带来的机会都不尽相同。一些机构和企业将有机会通过实现现有流程的 ‘数字化’来提升效率。而另一些将更多地面临出局的风险。但对于其他一些机构和企业而言,技术进步将有助于它们打造全新的数字化医疗业务。然而,不论是机遇还是风险,所有涉足医疗行业的机构和企业都有机会在市场经历巨变之际施展自己的力量,塑造未来的市场格局。”
报告认为,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变革将极大地改变中国的医疗体系。其影响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患者的诊疗和管理方式、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医院的运营模式、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应和使用方式以及保险机构的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式等。
具体来看,对于在价值链各环节上开展竞争的机构和企业而言,数字化时代要求它们开拓新思路,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需要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并设计有效的业务模式。它们应积极寻求与医院、医生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从而利用其移动支付、社交媒体以及搜索引擎等工具在电商和服务模式方面获得先发制人的优势。
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销售和营销工作的效率,提供疾病管理解决方案,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来支持产品组合决策以及提升研发效率。企业还需要与电商企业开展合作,以满足消费者对上网购买医疗相关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必须快速采取行动,以避免作为中间商被电商所取代。此类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打造自身的电商能力,要么与新兴的电商企业携手合作。
保险机构将有机会开发包括数字化服务在内的新业务,比如远程医疗咨询等等,从而在短时间内吸引新客户。此类企业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来降低成本,并在长时期内改善患者预后。
报告同时认为,数字化医疗变革会有三大趋势:
趋势之一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比如移动设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等。2014年中国有近四成人口拥有智能手机,他们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平均达到3个小时。在这样的基础上,未来再辅之以无处不在的高速互联网连接以及大数据资源,企业将有能力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从远程患者监测到智能手机购药等各类数字化解决方案。
趋势之二是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以及满足那些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在这些方面,数字化医疗可助一臂之力。例如,远程医疗咨询和网上预约挂号有助于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使用,而基层小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此外,从长远来看,帮助医患之间持续开展有效沟通的创新解决方案也将极大地提升患者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趋势之三是监管环境日趋利好。中国政府会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数字化医疗的发展。比如,中国政府降低了电商相关业务的门槛,让网上药店的登记注册变得更容易。预计到2016年,部分处方药也有望实现网上销售。此外,政府已允许部分省份的医疗机构进行远程诊疗和处方开药的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