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六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在政府采购工程项目中提升绿色建材应用比例,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推动建材行业绿色转型与建筑品质升级。
政策目标:绿色建材营收突破3000亿,行业高质量发展
《工作方案》设定了2025—2026年建材行业稳增长的核心目标:行业盈利水平有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其中,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需突破3000亿元,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需明显提高。这一目标既体现了对行业规模扩张的要求,也突出了对绿色转型的硬性约束,旨在通过绿色建材的规模化应用,倒逼传统建材企业升级技术、优化结构。
政府采购“绿色杠杆”:强制应用比例,撬动市场需求
《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在政府投资或主导的工程项目中强制提高绿色建材采购比例。这一举措通过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直接扩大绿色建材的市场需求。例如,某省住建部门在2025年试点中规定,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必须使用占比不低于60%的绿色建材,包括节能门窗、低挥发性有机物涂料等,直接带动了当地绿色建材企业的订单增长。
绿色建材下乡:激活基层市场,培育消费习惯
为扩大绿色建材的应用场景,《工作方案》提出“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鼓励各地结合本地消费习惯制定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并建立消费专区和线下体验馆。例如,某县通过“绿色建材进乡村”活动,在乡镇设立体验馆,展示陶瓷薄砖、适老化建材等新型产品,同时举办“小而美”的促销活动,如“买节能门窗送安装服务”,使绿色建材在农村市场的渗透率从2024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25%。
家装厨卫“焕新”:政策补贴覆盖六大品类
《工作方案》将绿色建材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范围,重点补贴陶瓷薄砖、智能马桶、整体卫浴、节能门窗、适老化建材、家用安全防护用品六大品类。以某市为例,消费者购买符合标准的节能门窗可享受30%的补贴(最高5000元),智能马桶补贴20%(最高3000元)。2025年三季度,该市绿色建材以旧换新补贴带动销售额超2亿元,其中适老化建材的销量同比增长120%,反映出政策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对接。
“好材料支撑好房子”:标准衔接与样板引领
为解决绿色建材“应用难”问题,《工作方案》提出“好材料支撑好房子”行动,通过加强生产和应用标准衔接,支持打造样板房和试点项目。例如,某省在2025年建设了10个“零碳建筑”示范项目,全部采用绿色建材,并公开展示隔热保温材料、防水密封材料等产品的实际节能效果。数据显示,示范项目的单位面积能耗较传统建筑降低40%,为绿色建材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可信的案例。
产业升级:部品化建材适配新基建需求
《工作方案》还强调围绕地下管廊、生态修复、低碳工程等新场景发展部品化建材。例如,针对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某企业研发了模块化预制管片,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既满足强度要求,又降低碳排放30%。2025年,该产品在全国管廊项目中的市占率从5%提升至18%,显示出政策对产业创新的引导效应。
行业影响:绿色转型倒逼企业升级
政策的强制性与激励性并举,正在加速建材行业的洗牌。传统高耗能企业面临成本压力,而提前布局绿色技术的企业则获得市场红利。例如,某水泥企业通过改造工业余热发电系统,将绿电使用比例从15%提升至40%,不仅符合政策要求,还降低了用电成本20%。据预测,到2026年,全国绿色建材生产企业数量将增长50%,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六部门通过政府采购“定比例”、下乡活动“拓场景”、补贴政策“激需求”、样板引领“破壁垒”的组合拳,正在将绿色建材从“政策倡导”推向“市场主流”。随着3000亿营收目标的临近,绿色建材不仅将成为建材行业稳增长的核心动力,更将为“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关键支撑。这一政策实践,为中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建材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