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发布署名文章《坚定推动民营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文章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尤其在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入治理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以及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机制等方面着墨颇多,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破壁垒清障碍,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实施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市场主体划定清晰的行为边界,让各类企业清楚知晓哪些领域可以进入,哪些领域存在限制。同时,扎实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以评估为手段,及时发现市场准入环节存在的问题,确保负面清单制度能够真正落地见效。
深入推进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是优化市场环境的关键一招。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行业存在的市场准入壁垒,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此次整治行动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限制,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让民营企业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与各类企业同台竞技。
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的重要保障。监管部门将加大对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靶向发力,深入治理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
招投标领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国家发改委将推动修订招标投标法,从法律层面为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深入治理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针对围标串标、弄虚作假、违规评标等乱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招投标市场的正常秩序。
积极推广远程异地评标、“双盲”评审等创新做法,是治理招投标领域问题的有力举措。远程异地评标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评标专家的资源共享,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双盲”评审则通过隐藏投标人信息和评标专家信息,进一步增强了评标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招投标领域的应用,利用技术手段提高评标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干预,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确保招投标结果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实力和水平。
完善机制,拓宽民营企业参与渠道
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是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发改委将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支持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资布局,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支持更多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核电、水利、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项目,拓宽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提升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为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途径。通过PPP模式,民营企业可以与政府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基础设施项目,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积极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持续深化投贷联动合作,加强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对接,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此外,国家发改委还引导民营企业更好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鼓励民营企业在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入治理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机制,是国家发改委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的实施,将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民营经济在新时代实现新跨越、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