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能源邢矿集团党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审计署2025年第1号公告:中央部门预算执行问题浮现,招标采购乱象丛生

近日,审计署发布2025年第1号公告,将中央部门单位2024年度预算执行等情况的审计结果公之于众。此次审计工作于20249月至20252月开展,重点聚焦42个部门及其所属252家单位,对其2024年收到的6199.57亿元财政预算拨款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予以关注。审计结果揭示出诸多问题,各类问题金额总计达315.44亿元,其中所属单位问题金额占比高达88%,违纪违规问题向所属单位转移下沉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预算执行问题:所属单位成重灾区

本次审计涉及的财政预算拨款规模庞大,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从问题金额的分布来看,部门本级问题金额为38.86亿元,占问题总额的12%;而所属单位问题金额则高达276.58亿元,占比88%。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所属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更为严重的漏洞和违规行为。与以往年度审计情况相对照,中央部门违纪违规问题向所属单位转移下沉的趋势依旧明显,反映出在预算管理和监督方面,对所属单位的管控力度仍有待加强。

招标采购乱象:违规行为五花八门

审计发现,部分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的招标采购工作存在一系列严重违规问题,严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程序违规:肆意践踏规则

一些单位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未履行必要的采购程序,将规定视为一纸空文。供应商库的遴选准入制度也形同虚设,未能有效筛选出合格的供应商,为后续的采购质量埋下隐患。合同到期后,不按规定重新招标,而是擅自延续原有合同,损害了其他潜在供应商的利益。更有甚者,化整为零规避招标,将大额采购项目拆分成多个小额项目,以逃避公开招标的监管。

条件设定不合理:暗藏“私货”

在招标条件的设定上,部分单位违规设定不合理加分条件,为特定供应商量身定制优势,使得其他供应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政府采购招标项目中违规设置行业业绩的排他性条件,限制了其他行业优秀企业的参与,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还有一些单位违规设置指向性指标,明里暗里引导招标结果向特定供应商倾斜。

信息泄露与串标:破坏公平竞争

违规向投标人提供有差别的项目信息,使得部分投标人能够提前掌握关键信息,从而在投标中占据优势。不同投标人投标文件部分内容一致,涉嫌串标,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损害了其他诚信投标人的利益,也破坏了招标采购市场的正常秩序。此外,个别单位直接指定评标专家、在招标文件中设置限制性条款,进一步操纵了招标结果。

分包转包违规:管理混乱不堪

在项目分包转包方面,部分单位违规将项目分拆转包,不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导致项目管理混乱,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更有甚者,向存在违规分包行为的项目承接企业收取违约金,这种做法不仅未能有效遏制违规分包行为,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和问题。

审计署此次公布的审计结果,为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加强对所属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监督,规范招标采购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上一篇:国务院:15项试点举措!推进政府采购领域改革

下一篇: 中央财委第六次会议:强化中标结果公平性审查,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行业协会网 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行业协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