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 颜
采购需求管理是政府采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以来,如何做好采购需求管理工作、发挥好采购人主体责任,是困扰采购人已久的难题。某科研单位主任何允刚积极研究加强采购需求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以此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效。
需求编制存在“三不够”问题
何允刚提出了采购需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三不够”问题,即不够重视、不够专业、时间不够。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采购人对采购需求编制不够重视。对于不少单位而言,确定采购需求的部门主要任务并非采购工作。这就会出现有一些采购人直接让设备供应商提供一份技术参数的情况,甚至直接使用这份技术参数文件。而且这些采购人也缺乏政府采购专业人员的帮助,导致政府采购需求编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最终造成采购需求编制缺乏准确性、科学性。更有甚者在工作过程中有所偏倚,容易造成采购需求中含有歧视性或排他性条款,或者技术要求间接指向某一家供应商,为后续采购执行工作带来困扰。
第二个问题是采购需求编制人员不专业。通常采购人了解设备如何运转,需要什么样的设备,但难以使用专业的语言描述技术参数。
另外,采购需求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科研设备采购需求编制时间紧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政府采购项目的预算在年初下发,每年的采购需求较为稳定且清晰,采购周期较长,时间也较宽裕。但科研经费下发时间不固定,科研单位又急于使用设备,需求非常急切,使得采购周期较为紧张,但又达不到紧急采购的标准。因此采购人不得不压缩时间,尽快完成需求编制,往往造成编制文件草率、质量较差的问题。
构建采购需求规范性模板
那么,如何解决采购需求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呢?何允刚认为,邀请专家论证、做好意向公开及需求公开都是好的做法。对于需求公开,何允刚指出,要找三家供应商做好市场调查,在需求公开的时候,必须附上供应商的意见以及采购人回复。
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改善采购需求编制现状,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互相监督,以促完善。除此以外,何允刚还提出了三个建议。
首先要加强采购人的培训,采购需求的主体责任一定是采购人,要把责任压实,杜绝推诿责任。当前经常出现采购人在具体采购问题上把责任推给政府采购机构,这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可以利用信息化,运用大数据,构建模型库。当采购人要采购某一类产品或服务时,在库里进行搜索,自动生成技术参数,采购人根据实际需求稍作修改即可使用。既可以解决描述不规范、不专业的问题,又可以替采购人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最后,何允刚呼吁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相对标准的技术参数。例如一些高科技设备行业,高精尖制造业等可以建立标准的参数库以供使用。目前,政府采购的一些领域已经做出了表率,比如开展了办公设备标准化建设。对此,在科研设备领域中,还可以做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