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根本原因,还是储蓄大于投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中,不存在储蓄等于投资的内在机制。政府有必要加大投资制度方面的改革力度,减少对投资的各种行政约束。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拉亚)2008美国金融危机后,欧美经济理论界痛定思痛,认识到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严重不足,大有回归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势。旧话重提,重新探讨凯恩斯革命的焦点,对理解当前一些经济问题,应有帮助。
凯恩斯革命的焦点是他提出的储蓄大于投资的观点。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光靠调整利率是不行的,政府要扩大公共支出,承担起让储蓄等于投资的责任。储蓄不等于投资,是凯恩斯革命的焦点,也是凯恩斯经济理论和古典经济理论争论的焦点。我们知道,古典经济理论有一个萨伊信条,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其实质含义,是储蓄等于投资。时至今日,凯恩斯革命的这一焦点仍引起经济学家们的争论。
如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在其著作《重新发现凯恩斯》中,总结了分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
“对那些坚信市场经济会自我调节至最优状态的人而言,我们刚刚经历的这场危机是因为外伤所致,‘货币过剩’解释论的背景大概如此,理由是过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美国人入不敷出,资不抵债。尤其是2005年之前的关键几年,有人认为曾任职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一直让美元价格过低,而且持续时间过长,致使资产泡沫不断膨胀直至破裂。另外一种‘储蓄过剩’解释论的主要思想源自于凯恩斯经济学派的观点,经济下降是因为‘储蓄大于投资’,这场危机的起因是美国的新投资量远远不足以抵消东亚的储蓄额,造成储蓄的大量堆积。”
早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理论界争论过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也是争论储蓄是否等于投资。笔者在1991年出版《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一书的第二章分析过三种总需求总供给概念,即瓦尔拉斯的总需求总供给定义,凯恩斯的总需求总供给定义,和国民经济核算的总需求总供给定义。
在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瓦尔拉斯定律是,对任何价格体系,总需求必等于总供给。笔者称这为事中的总需求总供给定义。凯恩斯的总需求总供给定义涉及预期因素,由于有了预期,总需求可以不等于总供给,由此储蓄也不等于投资。笔者称这为事前的总需求总供给定义。
国民经济核算定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是恒等的,在一个开放系统中,投资减储蓄等于进口减出口,在封闭系统中,则是投资等于储蓄。国民经济核算定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概念,也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在理论上,我们说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储蓄大于投资,是指事前定义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范畴。
凯恩斯革命的意义不在于储蓄等于投资的恒等式,而是像克鲁格曼所说的:“如果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有一个基本要点,那就是对萨伊定律的抛弃,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需求。凯恩斯表明一个事实,消费等于收入或者储蓄等于投资,并不意味着总是有足够的消费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不意味着总有足够的投资来使用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拥有的储蓄。认识到这一点不可不说是重大的学术成就,令人敬佩。所以当看到很多人,倒不是说像约翰•考克瑞这样的学者反对凯恩斯的观点,而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凯恩斯整个观点的意义,我很为之沮丧(摘自《重新发现凯恩斯》)。”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根本原因,还是储蓄大于投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中,不存在储蓄等于投资的内在机制。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大投资制度方面的改革力度,减少对投资的各种行政约束,同时也要肩负起投资的责任,维持储蓄和投资间的平衡。
作者为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本文为其《中国新宏观调控的理论解释和理论探讨》系列文章之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