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金文 通讯员白子军)“现在办事真方便,流程简单,只要一咨询就能知道自己需要准备什么材料,证也很快就能拿到。”肖伟拿着刚办理完的牌匾广告设置许可证深有感触地说。肖伟开了一家洗车店,需要办理牌匾广告设置许可证,行政审批中心综合窗口办事人员将办证前期所需哪些材料向他做了说明后,肖伟将所需材料进行了提交,很快牌匾广告设置许可证就审批了下来。
据了解,近年来,双滦区充分发挥“制度+科技”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中的支撑作用,着力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打造了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覆盖城乡的三级服务平台。
创新服务机制,提质增效,强基固本
该区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全力支持群众工作和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平台软硬件建设投入累计达700多万元。同时,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先后建立了工作的领导、协调、定期汇报等制度。
开拓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2011年初,双滦区搭建了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同年年底完成了三级服务平台建设。该区按照“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模式,为公众提供更加顺畅的全程网上服务。充分发挥音视频同步的电子监控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等硬件设施作用,采取分级授权、CA认证,实现“受理—审核—审批—办结—出证”网上审批。
搭建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构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2011年,双滦区实现了服务网络立体化。区直各单位100M光纤接入、各乡(镇)10M光纤接入,各村(社区)2兆光纤接入,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络对接。该区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八项制度,选拔大学生村官到村为群众服务。同时,组织人员培训,进行职业技能考试。该区组织乡(镇)、街道财政、农经、民政、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机构相关业务,集中办理面向群众的证照登记、城乡低保、计生服务、合作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服务事项。
规范系统运行,明权确责,创优环境
突出特色,打造“138”政务服务平台。该区采用B/S架构,利用“网站群”、“单点登录”、“标准化接口”等技术整合双滦区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初步打造具有双滦特色的“138”电子政务基本框架。
网络督办,扎实推动重点项目落实。该区以科技监管为抓手,建立重点项目网上“督办制”,将全区重大项目录入系统进行全程跟踪问效。同时,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报告项目进度,发放项目进展情况通报,对效能低下、被系统预警亮灯单位进行问责。
让利于民,实现“一口制”收费和文印服务免费政策。该区行政审批中心积极推行“一口制”收费,将非税征收系统纳入到中心运行,规范了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
在优化服务的基础上,双滦区还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今年,该区通过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操作、基层配合的联动机制,实现行政权力下沉到位。该区扎实做好国家、省、市下放权限的承接工作。同时,认真抓好“权力清单”制度落实工作。为扎实推进简政放权工作,做到底子清、情况明,行政审批中心通过与区内34个部门逐部门逐事项的进行了研究,为“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区积极探索下放乡镇(街道)级管理事项。确定出区级17个部门下放至基层(乡镇、街道、站、所)事项69项。
健全管理机制,提升能力,做优服务
双滦区通过定期培训、例会和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制定20余项规章制度;把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人员操作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进行七次大规模培训。
完善平台管理维护,利用磁盘阵列措施,健全存储备份系统,保障数据安全。添加数据防篡改系统,运用IPS和VPN技术,建立一整套安全防护体系,保障网络安全。通过分级管理用户权、添置安全审计设备、采用CA认证等措施,保障应用安全。
强化技术保障服务,采用服务外包方式,要求软件公司服务对日常维护、系统软件升级服务、故障修复、系统升级、系统使用操作指导和管理指导等内容,通过现场响应、电话传真、远程在线诊断和故障排除、E-Mail等方式,提供全天不间断服务。
选强基层工作人员,在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上,要求乡(镇)政府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作为便民服务中心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一名副乡(镇)长、副主任主管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同时配备一名综合素质好、业务素质优、管理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专职工作人员作为中心主任,具体负责中心的日常工作。在便民服务室的建设中,以基层组织活动场所为依托,成立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包村干部为骨干的代办工作队伍。
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对下放事项,区纪检监察部门制定总体的监管办法,各部门制定本系统下放事项的具体监督管理措施。通过职能部门制定权力下放委托授权书,中心优化审批流程,真正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