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总统呼吁「不宜参加」的告诫下,连战仍然执意赴北京参加中共举办的抗战纪念活动;同样的,韩国总统朴槿惠也不顾美国的「道德劝说」,决定出席大陆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阅兵大典。所不同的是,台湾关心的是「抗战胜利」的历史话语权,而美国关注的是「大阅兵」的倒戈效应。
「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是中共改变国共抗日历史诠释权的重要手段;而举办「大阅兵」,则是中国大陆企图摆脱过去被侵略的屈辱历史,证明自己俨已成为世界军事强权的图腾。无论如何,要不要参加北京的九三大阅兵,在两岸和国际上都成为争议话题:在台湾内部,则变成谁是抗战「中流砥柱」的角色争辩;在国际战略运用,则成为各国争相选边站、合纵连横的角力场域。一场对日抗战的纪念活动,在「大阅兵」号角的催化下,竟成为众家的各自表述。
从出席天安门阅兵的国家元首名单来看,这次出席的国家大多是过去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及中国大陆的传统盟友,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蒙古、巴基斯坦、埃及、柬埔寨及缅甸等;而美国及西方民主国家几乎全告缺席,仅派部长层级或由当地国的大使代表出席。至于与中国正面临海域冲突的日本与菲律宾,更是表明拒绝出席这项活动。这场抗战纪念活动的大戏,彷佛就是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运用的缩影。
从阅兵大典的规模来看,这次正式派遣军队参加天安门阅兵式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所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古巴、埃及、墨西哥、蒙古、巴基斯坦等国。这些国家过去没有被日本侵略统治的经验,而如今则在庞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选择站在中国大陆的这一边,为阅兵典礼壮大声色。可见,在后冷战时期,中俄与美日相互对抗的格局,似乎又俨然成形。
有别于今年五月在俄罗斯举行的红场阅兵,那场阅兵主要是针对欧洲战场的纳粹德国;而这次中俄两国移师至亚洲战场,自然是共同针对日本。吊诡的是,过去同样曾遭日本殖民统治的南北韩,在这次中共的抗战纪念活动上,却采取截然不同的做法。
一向立场亲北京的朝鲜,在中国大陆处处刻意拉拢韩国的情况下,这次金正恩不但选择不出席北京的纪念活动,还在中共抗战纪念的庆典前夕,以炮击韩国来制造区域的紧张关系。北韩的缺席,代表中朝关系似乎有质变的迹象。这场天安门大阅兵,有如一面反光镜,反射出美中朝权力关系的变化。
反观身为美国军事同盟国的韩国,朴槿惠总统却无视来自美国的劝阻,决定出席北京的阅兵大典;连韩国籍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不顾日本政府的抗议,参加这次的抗战纪念活动。这显示,韩国在殖民历史及政治现实的权衡上,选择回归「反殖民」、「反侵略」的历史。而南北韩各自的政治盘算,让朝鲜半岛成为美中相互竞逐的前线。
当年的八年抗战,是国民政府所领导,这是铁铮铮的事实;中共的八路军扮演的是「敌后」游击角色,并假藉抗日来壮大自己的势力。然而,由于抗日主战场在中国,为抗日而牺牲的人民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此一事实,使得抗日胜利时尚未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主客易位,中共将自己装扮成抗战的主力,这是历史的变调。中共这次大张旗鼓举办「大阅兵」,高调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除为对外宣扬国威,也是为了对内稳定军心。只是,在「大阅兵」的喧宾夺主下,逐渐掩盖了纪念抗日的初衷和反省,让外界只看到壮盛的军容,忽略了国共共同抗日的史实,只看到中美两大强权的角力,遗忘战争摧残的残酷教训。
七十年前,中美英法苏等同盟国浩浩荡荡共同接受日本投降;七十年后纪念抗战七十周年,在中共大阅兵的政治效应下,顿时少了英美法三国,沦为中俄两国的独角戏。而领衔抗战的中华民国,在两岸权力转移的效应下,却为了连战及退将应不应出席阅兵闹得沸沸扬扬;这是政治现实的残酷,也是历史无情的作弄。
来源:联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