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较早推进“互联网+”的中心,其发展经历了“互联网+交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平台”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互联网+交易”,建立官方网站,发布各类信息,提供更为便捷的交易信息获取渠道;尝试将交易环节“搬”到互联网上,利用电子化实现网上交易,逐步推进全流程电子化。
第二个阶段,“互联网+服务”,在交易电子化的基础上,推进服务网上办理,提升服务效率,减轻各类市场主体负担。
第三个阶段,“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不断丰富平台内涵并拓展平台外延,通过各级各类交易平台乃至交易相关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实时汇聚及共享,挖掘大平台的价值。
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杨洋表示,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 招标投标”“互联网+ 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作为两者结合的典范,推行“互联网+”是一次尝试、一次转型,南京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迈入3.0时代,并努力打造全方位电子化交易服务的典范。
1.0:互联网+ 交易 一网交易 项目流程电子化
2016年是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质升级的关键一年,“e 路阳光”等已有电子交易系统全面升级,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系统全新上线,从而彻底消除传统的以纸质为媒介、依靠人工操作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全面构建起“一体化”电子交易体系,全程电子化率达到90%,极大方便了招、投、开、评、定各方主体。
全面升级改造后的政府采购交易系统于2016 年11 月上线试运行,专家验收论证时指出,系统填补了江苏省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空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政府采购交易系统实现了政府采购行为全过程网上操作,包括网上发布采购信息和采购文件、获取招标(采购)文件、网上投标(报价)、系统自动截标、开标、网上评审、确定中标成交供应商、网上公布中标成交结果、网上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等。系统环环相扣,提高了政府采购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政府采购风险;模块化的设计方案,还将在未来适应更多业务流程和业务功能的扩展。
2.0:互联网+服务 一网受理 线上线下高效化
2016年全年,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完成各类项目进场交易11927 场次,交易总额达2802.25 亿元。在人员编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完成如此繁重的交易服务工作,对任何一个中心而言都绝非易事。
如何解决事务繁多、人手不足的工作矛盾?杨洋给出了答案,借助“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实现能网上办理的均网上办理,需线下办理的一个窗口受理全部业务、一次性办结所有事项”。
依托“互联网+”,中心实现进场交易项目受理、项目负责人撤出及变更、场地预定、评委抽取、保证金确认函打印等各类事项的网上受理,累计受理交易事项近20万件,网上受理率达到92%,真正落实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也减轻了工作人员负担,
其中较为突出的两项成果是保证金收退全程网络化和交易服务费缴纳网上直通。中心自主研发保证金管理系统,实现收取、确认、退还及对账等环节全流程网上管理。2016年年初,中心开通“投标保证金到账确认函”在线办理功能,打通了保证金管理最后一环。投标单位可在线办理投标保证金到账确认手续,在线打印到账确认函,目前,除部分习惯到银行柜台打印保证金确认函的投标单位,75%的确认函实现网上打印,以平均每月确认5000笔计算,一年可使超过4.5万人次的投标人省去奔波。
“网上缴费系统”通过中心服务平台和收费账户管理银行系统实现技术对接,缴款人只需登录用户平台,查找完成的项目,即可按操作提示通过网上银行完成远程自助缴费。缴费同时提交邮寄地址和收件人信息,足不出户便可收取中标成果件和服务费发票。
3.0:互联网+平台 一网共享 信息互通实时化
杨洋指出,推进“互联网+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这里的平台概念,是大平台,其内容涵盖公共服务系统、各类交易系统,层级包括市区两个层级,其外延可联通各个相关平台。平台“联起来”以标准“统起来”为基础,服务于信息“用起来”。
借助互联网,中心将分散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方面的项目登记、信息发布、场地预定、专家评委抽取通知、保证金管理、中介机构选取、交易成果件发放、信用信息登记等各类交易的公共服务事项全部集成在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实现与各类专业交易系统无缝对接。
通过建立统一的基础资源数据库,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依据统一的项目编码,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系统可实现归集分散在各类专业交易系统中的多种格式交易数据实施汇聚。
在此基础上,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上与省公共服务平台、省市政务服务系统、行政监管部门监管系统、国家及省级法定信息发布媒体等进行对接;下与各分中心实现公共服务平台“一体化”,信息更加通达。
交易和监管信息同台汇集、共享联动,还将推动实现各行业、各区域违法违规信息的统一发布,一网曝光,最终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交易环境。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