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需求愈发紧迫。政府绿色采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正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传统采购模式在效率、透明度及环保标准执行上存在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政府绿色采购效能的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数智化的兴起为政府绿色采购的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全新路径。
数智化作为信息技术与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体,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数据的高效处理与智能决策。在政府绿色采购领域,数智化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政府采购活动的透明度与效率,减少人为干预与腐败风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基于海量数据与环境指标,精准识别并优先采购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与服务,有力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因此,深入探索数智化如何助力政府绿色采购实现提质增效,不仅对于提升政府绿色采购的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一环。笔者在系统梳理数智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数智化在政府绿色采购中的具体案例,进而为实现数智化助力政府绿色采购提质增效提出策略建议。
数智化的发展历程
数智化这一概念融合了“数字化”与“智能化”两大元素,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数智化不仅关注将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业务流程等转化为可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更强调对这些已数字化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以驱动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整体效能升级。数智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信息化基础构建与数智化理念孕育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
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互联网的初步探索,对信息的电子化处理成为可能,企业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管理,如早期的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加速了信息化的步伐,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逐渐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与数据的集中管理,为数智化理念的孕育提供了技术与实践的双重支撑。在该阶段,虽然数智化这一概念尚被未明确提出,但在信息化进程中,人们对于数据价值已经开始有了初步认识与利用,这已然预示着数智化趋势的萌芽。
数智化概念确立与数字化转型加速阶段(2000年初至2015年前后)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开始深刻认识到数据作为核心资产的价值,致力于将数据转化为驱动决策与创新的关键力量。云计算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数据存储与处理的成本,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成为可能。政府层面也开始重视数智化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与规划,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数智化深度应用与产业融合创新阶段(2015年前后至今)
当前,数智化已进入深度应用与产业融合创新的新阶段。在金融、医疗、教育、制造等众多领域,数智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行业面貌。例如,金融行业利用数智化技术,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优化客户体验;医疗行业通过大数据分析,辅助疾病诊断与治疗决策;教育领域借助智能化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与学习资源的精准匹配;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系统,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此外,数智化还推动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社会服务的智能化与便捷化。
数智化助力政府绿色采购提质增效的案例分析
在推进政府绿色采购转型的宏观框架下,欧盟以及我国部分地区(行业)依托数智化技术,实现了采购模式创新与环保效益双重提升。以下通过对几个核心案例深入剖析,探讨数智化如何精准助力政府绿色采购提质增效。
欧盟强制性绿色公共采购(GPP)工具包:数智化驱动政府绿色采购的范式革新
欧盟强制性绿色公共采购(Green Public Procurement,GPP)工具包通过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与标准化流程,构建了一套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采购体系,其核心数智化手段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器。该工具包内置的在线碳计算器(链接)整合了欧盟环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EEA)的百万级环境数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动态优化模型。例如,采购建筑钢材时,GPP工具包不仅计算生产阶段的能耗,还自动关联运输距离、回收利用率等参数,生成涵盖原材料开采到废弃处理的完整碳排放报告。这一功能解决了传统采购中环保评估碎片化的问题。二是智能比价与动态数据库。GPP工具包建立了欧盟统一的绿色产品数据库,强制要求供应商上传经认证的环保标签(如EU Ecolabel),并通过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各国采购平台实时同步。在比价环节,GPP工具包突破传统“低价优先”逻辑,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模型。例如,在采购市政公交车时,GPP工具包会综合计算电动车辆与传统柴油车的购置成本、10年运维费用及碳税支出,自动推荐总成本最低且碳排放最优的方案。三是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的刚性约束。从2023年起,欧盟要求供应商投标时承诺碳排放上限,并将数据上链存证。若实际排放超标5%,智能合约自动触发每吨100欧元的罚金,并记录至区块链信用档案。这种技术驱动的履约保障机制,使绿色采购从“软性倡导”升级为“硬性规则”。
欧盟GPP工具包通过数智化改造,彻底解决了传统绿色采购的三大痛点:其一,量化环保指标取代模糊要求。在传统模式下,采购文件常出现“符合环保标准”“节能优先”等笼统表述,执行中易被规避。其二,全生命周期管理替代单一环节优化。以往采购多关注使用阶段(如设备能耗),忽视上下游影响。以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车辆采购为例,传统招标仅考核运行耗电量,而GPP工具包要求供应商提供钢材来源的碳足迹(如是否采用绿氢炼钢)、电池回收方案等。其三,技术创新倒逼机制取代被动合规。在传统采购中,企业常以最低环保标准应付检查。GPP工具包的智能比价和碳配额机制,迫使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
全国绿色建材应用数据库:标准化行业绿色采购
全国绿色建材应用数据库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优势,构建起一个全面且高效的绿色建材信息数据库。这一数据库不仅收录经企业自行申报并符合《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的建材产品,还通过实时更新和精确处理大量数据,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采购方可以轻松地在这个平台上浏览、比较各种绿色建材的性能、价格及环保指标,从而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采购决策。
全国绿色建材应用数据库特别设计了“政府采购产品”专项库。在“政府采购产品”专项库中,采购方能够依据绿色建材产品分类和资质材料,借助智能化技术实现精准管理与高效服务。该专项库将建材划分为43个子类(如混凝土、砌体、金属、木结构等),并在每一个子类下面进行了细分。截至2025年4月2日,该专项库已收录了7466个产品。同时,每类产品均需提交完整资质链,包括绿色建材认证证书、区块链报告、技术参数、低碳信息(碳遗迹计算书)和产品评价。特别是在技术参数中,直接将产品与《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以此判定产品星级。这种智能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为政府绿色建材采购提供了产品精准信息、降低了选择成本、提高了产品选择效率,还方便了采购方进行产品比较,帮助采购方提升对绿色建材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这种产品登记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绿色建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认可度,从而推动绿色建材的广泛应用。
全国绿色建材应用数据库目前已覆盖全国48个城市,对建材市场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政府项目通过平台大量采购绿色建材,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建筑项目的环保性能,还为行业树立了绿色采购的标杆。这种政策引导和市场示范效应,有效带动了建材行业的整体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同时,绿色建材的广泛应用也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低碳化、环保化提供了坚实支撑,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市政府采购云平台: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流程
重庆市政府采购云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数智化系统,整合了网上货物超市、网上服务超市、网上竞采平台、协议供货平台等多重功能,为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云平台的网上货物超市功能为例,便能充分展现其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助力。
网上货物超市主要面向标准化的货物产品采购,适用范围为符合采购单位内控制度且被纳入网上超市直接采购货物目录的商品。该模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商品分类明确合理,采用办公设备/耗材、办公用品、家具/家居建材等分类方式来确定具体的采购品类。第二,采购流程规范化程度高,能够做到从需求申报-商品选定-订单生成-履约验收到售后服务,全业务流线上操作。第三,商品信息及交易数据更新及时准确,能够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数据库保持实时对接状态。例如,某市政府部门需采购办公设备/耗材,其可通过此平台便捷地提交采购需求,直接进入货物超市进行选购,在选择办公设备/耗材分类后,在商品目录分类中勾选节能(节水)、环保等要求,便可轻松筛选符合绿色采购需求的商品,并且采购方可以在挑选不同商品后轻松完成商品对比,随后根据性价比选择最优方案。
重庆市政府采购云平台通过网上货物超市功能的创新性应用,在提高采购效率的同时,切实有效地落实了绿色采购要求。该平台操作便捷,其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能够有效促进政府采购领域的绿色化发展进程。未来,随着平台功能的持续优化和绿色采购政策的深入推进,它将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数智化助力政府绿色采购提质增效的启示
数据驱动决策:科学引导绿色产品选择
GPP工具包通过集成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企业能耗、排放等关键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分析,为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实践表明,数据是绿色采购决策的重要基石。政府应建立全面的绿色产品数据库,收录经过认证的绿色产品信息,包括环保性能、能效比、生命周期成本等关键指标。通过数据分析,政府可以识别出市场上最具环保优势的产品,将其优先纳入采购清单,从而引导市场向绿色方向转型。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对供应商的环保绩效进行评估,优先选择那些环保表现优异的供应商,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推动整个供应链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普及绿色采购理念:推动全行业绿色采购数智化
全国绿色建材应用数据库在推广绿色建材的同时,也积极传播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活的理念,这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采购模式。首先,各行业可借鉴其标准化分类方法,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如电子产品能效分级、纺织品环保认证等。其次,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构建行业专属的绿色产品数据库,实现产品信息的透明化、可追溯化,提升采购效率和可信度。最后,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通过政府优先采购、绿色金融支持等措施,推动绿色产品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这种“标准引领+技术赋能+政策支持”的模式,可有效降低绿色采购成本,加速各行业绿色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数智化平台:构建绿色采购的高效引擎
重庆市政府采购云平台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数智化平台在提升绿色采购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未来可以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推进政府绿色采购。第一,加快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的政府采购云平台,把绿色采购标准嵌入采购全链条,做到从需求申报开始就进行全过程电子化管理。第二,及时更新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实际需要的绿色产品名录及不同等级绿色产品的采购政策和执行要求等制度体系,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绿色采购的工作效能。第三,建立健全以结果为导向的绿色采购工作考评指标体系,逐步增加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类项目的采购数量占比,并将其作为各部门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建立供应商绿色信用档案,让政府采购真正完成“采购—使用—再利用”的绿色循环过程。同时,建议加强区域间经验交流,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采购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政府绿色采购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