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起串标、投标案件被曝光。罚款、判刑等处罚更是比比皆是。那么在电子招投标越来越普及的如今,哪些行为会被判定为围标串标呢?
一、围标串标的后果
不同投标人的电子投标文件存在雷同的,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办法和标准否决其投标,招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没收其投标保证金。
二、哪些行为被认定为串通投标?
电子招投标平台检测出有以下行为的,将被视为串通投标:
① 筛查不同投标文件由同一台电脑制作;
② 计算汇总各项评分,辅助评审专家判断,如发现评分异常则视为围标串标;
③ 各环节全程留痕,所有资料自动归档,全程追溯,能做到动态监控、实时预警、智能辅助、全程记录。一旦发现问题,即视为串通投标。
三、常见围标串标特征
1. 技术痕迹:同一IP/MAC地址、电子证书关联、文件元数据雷同;
2. 行为异常:投标时间集中、报价规律性差异(如等差数列)、多次合作分包;
3. 财务关联:保证金来源相同、中标后转包给其他投标人。
四、围标串标案例
电子投标中,围标串标行为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或流程漏洞实现,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和分析,涵盖虚构和现实中的常见模式。
案例1:同一IP/MAC地址投标场景:某政府采购平台招标采购服务器设备,要求投标人通过电子系统提交加密标书。
围标行为:系统检测到5家投标公司的标书上传IP地址相同,且文件创建时间间隔极短,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公司的投标文件电子签名来自同一台设备的MAC地址。
结果:被判定为围标,5家公司被取消资格并列入黑名单。
案例2:内部人员泄露投标信息场景:某国企工程电子招标中,招标方IT管理员与某建筑公司勾结。
串标行为:管理员利用权限提前解密其他投标人的报价,并将信息泄露给关联公司,使其精准调整报价(如以最低价中标),电子系统日志显示,管理员在开标前异常访问加密标书数据库。
结果:涉事人员被刑事立案,项目重新招标。
案例3:关联公司操控报价场景:某市地铁建设项目电子招标,要求使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标书不可篡改。
围标行为:A公司联合其控制的3家子公司参与投标,子公司故意抬高报价,确保A公司以“合理最低价”中标。 虽标书内容独立,但财务审计发现子公司保证金均来自A公司账户。
结果:A公司中标无效,被罚款并限制参与公共项目。
案例4:技术漏洞伪造投标人场景:某IT服务招标采用电子资质认证系统。
串标行为:某投标人利用系统漏洞伪造多个“虚拟公司”,通过自动化工具批量生成虚假投标文件,制造竞争假象,大量投标公司注册信息雷同,且响应时间高度一致。
结果:系统升级后追溯发现造假,涉事企业被起诉
案例5:投标文件异常相似场景:某高校实验室设备电子招标中,要求技术方案独立编写。
围标行为:3家投标人的技术方案出现相同非标参数错误,且文档元数据显示作者为同一人,电子投标系统反抄袭检测提示相似度超90%。
结果:3家公司被取消资格,招标方引入AI文本分析加强审核。
五、防范措施
1.技术手段:区块链存证、AI监测投标模式、IP/MAC地址追踪;
2. 流程管理:双盲评审、强化权限控制、定期审计日志;
3. 法律惩戒:提高罚款金额、列入信用黑名单、追究刑事责任。
电子投标的透明性虽提高了效率,但仍需依赖技术+监管双管齐下打击围标串标。实际案例中,隐蔽性较高的行为可能结合线下勾结(如约定分成),因此需多维度证据链核查。